李全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 解决城市老城区部分街道通行难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高速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老城区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老城区“停车难、行车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给老城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的考验。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立足本职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解决老成都通行难题。
一、持续排查治理问题路口。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按照公安部《关于大力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围绕“设施设置人性化、设备应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数字化”的要求,组织各地全面排查6142个路口,采取科学渠化路口通行空间,优化设置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路口通行流线,减少机非交通冲突,保障路口安全视距,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便利过街等措施,突出整治112处省级问题隐患路口。全面推行重点路口货车通行“右转必停”和“转弯警示区”设置171处,预防大货车右转盲区事故。优化非机动车、人行道设置,推行“便利非机动车左转通行”和“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271处。出台《全省校园周边交通管理提升工作指引》,下发校园周边治理典型案例,全省2400多个学校在周边区域路口做到“警告标志、机动车限速标志、过街设施、信号灯、禁停网状线”“五必上”,3300多个学校周边道路达到“人行道、护学通道、减速丘、隔离设施”“四类”设施能设尽设,切实保障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
二、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组织。制定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促进交通运行提效提质的通知》,组织各地依据国家标准:一是规范道路化渠化设置。根据干线交通流特征,明确优先保障交通流向,合理设置路段车道数量、宽度和功能,采取减少路段开口数量、限制低等级道路直接接入、“右进右出”管控、合理设置过街通道等措施,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影响。在老城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周边道路,采取上下游联动、区域单行、匝道控制、车型限行、接驳分流等措施,提高热点区域通行能力。二是科学运用调流措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设置借道左转、可变车道60余处;采取直行待行、左转待行区等调流措施450余处;在次干道、支路采取单向通行、分时段通行方式,疏解分流主干道路通行压力。三是积极推行信号协调控制。下发《关于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运维管理工作的通知》,调研编制《城市道路干线协调信号控制设计规范》地方标准,督促各地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赋能,推广主干路、快速路信号协调控制及“绿波带”调流管控措施和自适应信号管理系统,全省18个省辖市建立运维专班,5335个城市路口实现信号控制,灯控设置率达到86.8%,3789个路口实现信号灯协调控制,设置“绿波带”道路252条。
三、深化城市道路停车管理措施。聚焦群众出行的“急难愁盼”,交管总队先后多次对医院、学校、老旧小区周边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座谈研讨,督促指导属地出台整改方案,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解决群众停车难、通行难等问题。一是部署优化城市停车管理措施。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停车管理的通知》,针对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周边停车难点区域,组织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倡导“警社、警民、警医、警商”等共商共治模式,采取时空置换、内部腾挪、共享停车,深挖周边停车资源;加派警力高峰值守,维护停车秩序;在医院、学校、车站周边道路设置临时、限时,“即停即走”停车位,最大限度满足接送学生、群众就医、临时上下客等停车需求。2024年全省集中整城市道路周边停车难点区域68处。二是部署实施停车便民措施。出台“方便城区夜间停车便民措施”,要求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根据停放需求,允许每日的21时至次日7日,在施划夜间停车泊位的路段,城区居民临时就近停放车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65条道路(路段)实施方便夜间停车便民措施,共划设23.2万个夜间临时停车泊位。三是全面推行人性化停车执法管理措施。认真执行《查处机动车违法停车操作规程(试行)》,坚持提醒在先,经提醒未按要求驶离的,依法予以处罚。2024年,全省发送违停提醒短信2270.6万条,落实“首次违法警告不予处罚”等人性化执法措施129.3万例,处罚停车违法440.5万次,处罚率19.4%。同时要求各地在恶劣天气、节假日,对住宅小区周边道路夜晚临时停车,未造成道路拥堵、不影响通行的,原则上不认定为违法停车。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推动全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大力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突出“解决城市老城区部分街道通行难问题”目标导向,下足精准、精细、精确、精致的“绣花功夫”,全面推进我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代化,打造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城市交通环境,努力让全省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出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