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互动 > 在线访谈

2021河南“最美基层民警”王元顺网络直播访谈实录

时间:2022-03-30 来源:


  主持人刘焱:欢迎您,王警官!

  王元顺:您好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濮阳市公安局华龙分局的民警王元顺。

  主持人刘焱:我注意到,刚才播放的您那段宣传视频名字叫做刑侦“工匠”,而且我在翻阅您的资料时,注意到您在濮阳当地曾获得过这样一个奖项,叫做“濮阳大工匠”,看来,您身上一定有着和工匠非常契合的气质,那么您是怎么看待“工匠精神”的?

  王元顺: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潜心治学追求精益求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实干精神,这和我的个性很像,我就是那种爱较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干啥事儿都想干到最好,做到极致,不留遗憾。我07年从部队转业到华龙区分局刑侦大队,当了一名技术员,这一干就是15年,一开始,我就是一个技术小白,什么都不懂,就跟着队里的前辈们一点一点地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其间我也自学了很多专业书籍,但更多的还是在实践中去摸索,一步步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

  主持人刘焱:从技术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刑侦老手,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哪起案件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王元顺:印象深刻的案件很多,但最深刻的还属2009年的一起入室盗窃案件,因为这起案件是我入警以来第一次荣立三等功的案件,记得2009年9月6日,当时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技术员,刚开始勘查现场时,发现嫌疑人作案时戴着手套,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三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勘查,终于在一花瓶上提取到一枚指纹,并利用这枚指纹比中嫌疑人,案件告破,并带破案件20余起,为群众挽回损失80多万。

  主持人刘焱:当时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知道嫌疑人戴着手套,为什么还能提取到那枚指纹呢?

  王元顺:因为在作案途中,他们在翻阅现场的一本集邮册时,不方便拿集邮册中的邮票,所以摘掉了手套,就这一摘就下了指纹。

  主持人刘焱:三个多小时,最终找到关键性的指纹,认真细致加苦干,这就是匠人精神。我们都知道,刑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您觉得,越来越先进的破案手段,会降低刑警的门槛吗?在侦查破案中,人和技术,您认为哪个更重要?

  王元顺:虽然各种技术手段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并不会降低刑警门槛,相反对刑警的要求更高了,刑警也必须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人与技术的最佳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主持人刘焱:您可以举一个例子,您侦办的哪起案件有体现了人与技术的结合吗?

  王元顺:想起去年发生的一起案件,“1.31”案件,被盗价值200多万,被省厅A级挂牌督办,经过侦查发现,嫌疑人善于伪装,作案时戴手套,戴马虎帽,现场留下的物证少,在这种情况下,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视频追踪上,于是调取了中心现场及外围现场海量的视频资料,摆在眼前的是怎样从海量的视频中揪出嫌疑人,我们坐在电脑前,连续看了三天三夜视频,饿了啃一口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看得头晕恶心,我们也没有放弃,最后,硬是从现场的一个黑影,关联到外围现场的一个黑点,再到引向三十公里外的一条条的线,一帧一帧视频,将嫌疑人的踩点、作案、藏匿赃物等过程还原得清清楚楚,在零口供下,将百般抵赖的嫌疑人绳之以法。这些关键靠的都是人的细心、耐心和韧劲儿。

  主持人刘焱:相同的技术,一样的手段,放在不同人手中效能却是千差万别,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不气馁,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感谢王元顺警官的精彩分享,祝愿我们的“刑侦工匠”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破获更多的案件!

责任编辑:孙雅琼